大豆菌核病的防治
編輯:2023-08-28
大豆菌核病的防治
(1)為害癥狀
大豆菌核病在大豆苗期至成熟期均有發生,尤其是開花結莢后危害較重。幼苗期發病先在幼苗莖基部顯癥,逐步向上擴展蔓延,發病部位呈深綠色,上有白色菌絲體,病勢加劇幼苗倒伏及死亡。成株期一般在莖基部產生暗褐色不定型或條狀病斑,擴大后可繞莖一周成一段段病斑,后呈蒼白色以至枯死,可造成莖稈折斷,潮濕條件下病部產生白色絮狀菌絲體。
(2)發病條件
大豆菌核病由核盤菌引起,屬真菌病害,菌核在土壤中和植物病殘體上越冬,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2年,成為侵染源,種子中的菌核也可能引起侵染。在病原菌充足的條件下,田間濕度成為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,高濕利于菌核病的發生,干旱少雨則發病輕。此外地勢低洼、長期積水發病重,崗地、排水通暢地塊發病輕。大豆種植過密也利于菌核病發生。
(3)防治措施
a.避免大豆連作,應與禾本科作物如麥類、玉米、谷子等采取3年以上輪作。
b.藥劑防治:根據田間病情發展,每公頃使用40%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.05 kg,或50%腐霉利(速克靈)可濕性粉劑1.5 kg,或50%異菌脲(撲海因)可濕性粉劑0.75~1.5 kg,兌水噴霧防治,若病情嚴重,需增加用藥次數,交替進行用藥。